太原晚报2025年9月30日第六版报道太原市迎泽区中医医院褥疮烧伤科麝香拔毒膏制作技艺:百年药方愈疮疡
赵文斌(左)在山里采摘中药材
赵文斌正在制作膏药
赵文斌正在为患者选配中药
9月25日上午9时许,太原市迎泽区中医医院褥疮烧伤科的医生赵文斌和助手带着药箱、消毒工具等出发,为几位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换药。我市很多居民区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忙完院外的患者,他们很快返回医院,继续为患者敷药,把关膏方熬制……
作为麝香拔毒膏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清朝光绪年间的家族秘方,到如今惠及群众的百年膏方,出身于中医世家的赵文斌,用一贴膏药筑起一道康复防线。2023年,麝香拔毒膏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医世家
麝香拔毒膏制作技艺,始于清末的襄汾县(古称“太平县”)。当时,若患上皮肤溃烂、疮疡、烧伤等病症,或遭遇刀剑外伤,许多患者会因外伤感染而丧命。当地名医赵廷祯(赵文斌先祖)经师父指点,遍寻《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典籍,结合我省气候干燥、易生热毒的地域特点,筛选出麝香、当归、乳香等30余味中草药,研制出一款高效治疗疮疡的外用药。
古法炮制膏药,是对耐心与经验的双重考验。赵廷祯严格遵循“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的要求:先将药材用麻油浸泡7天,待药香完全融入油中,再用桑柴火慢熬,直到药渣焦黄捞出;随后的下丹(加入红丹)是关键,必须选清明时节的晴天正午11时至下午3时,此时阳气最盛,既能保证丹油充分融合,又减少药膏中的湿气;熬好的膏药还要放入井水“去火毒”7天,每天换水,待其冷却成黑亮的膏体。
黑膏药一经问世,便以抗感染快、止痛效显、拔毒生肌的特点远近闻名。“从先祖到我太爷爷、爷爷、父亲都是中医,膏方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2004年迎泽区中医医院成立褥疮科,我父亲就在这里工作。”赵文斌说,第二、第三代传承人在原有配方基础上,又研制出“生肌愈合膏”“外科回阳膏”,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研究与治疗30余年后,父亲提出褥疮实质为“气血大亏,热毒营血”的新观点,临床治疗以“煨脓生肌法”确立了“拔毒、煨脓、生肌、长皮”的理念:用生肌愈合膏针对慢性褥疮,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用外科回阳膏针对皮肤坏死,恢复局部气血运行。三款膏方形成互补,成为治疗皮肤溃烂的良方。
“像我们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外伤溃烂,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赵文斌说,其实,很多类似的纯中药外用膏方源远流长,口碑良好,但因工艺复杂、缺乏规范等因素,不少已失传。
守正创新
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赵文斌,童年记忆里满是膏药的香气。“小时候,总看到爷爷、父亲熬药,院子飘着草药味,患者提着鸡蛋、水果上门致谢。”当时,他对这门“老手艺”并无好感。从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已计划从事西医外科诊治,却被父亲一个电话叫回家:“百年膏方不能断,你得回来学。”
“我当时特别抵触,太费事了。”赵文斌至今记得第一次熬药,父亲让他等晴天正午下丹,当时阴天,他嫌麻烦偷偷提前下料,结果药膏无法成型。父亲懊恼地说:“太可惜了,中医治病偷不得懒。”
更让他困惑的是“煨脓生肌”的治疗理论,在他的认知里,脓液是感染的“信号”,必须及时引流清理。为“反驳”父亲,赵文斌做了一件“较真”的事:连续收集了几十例褥疮患者用药后的脓液样本,送到实验室做细菌培养,结果发现是杂菌,这些脓液中并无导致伤口恶化的病菌。“那一刻我才明白,祖辈的‘老经验’其实是用几百年实践总结出的智慧。”此后,赵文斌沉下心来,跟着父亲从认药、泡药学起,把每一味药材的药性、每一个步骤都